和太白感秋
余年四十九,滥分盆城竹。
悠然望匡庐,秀色良可掬。
缅思二先生,风流昔所独。
紫极感秋吟,北窗和月宿。
兹余还一来,契合若龟卜。
行年适相同,妙语难再复。
杖屦兼经纵,陈迹犹可覆。
怀人放永叹,归欤清睡熟。
悠然望匡庐,秀色良可掬。
缅思二先生,风流昔所独。
紫极感秋吟,北窗和月宿。
兹余还一来,契合若龟卜。
行年适相同,妙语难再复。
杖屦兼经纵,陈迹犹可覆。
怀人放永叹,归欤清睡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49岁时,回忆过往、感怀人生的作品。全诗语言平实,情感真挚,通过自然景物和古人典故的描写,表达了中年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精神自由的向往。
开头四句写眼前景:作者在盆城(今江西九江)看到竹子,远望秀丽的庐山,景色美得仿佛可以用手捧起来。这里用"滥分"形容自己像竹子一样平凡,却也能分享这片美景。
中间六句转入怀古:作者想起李白(太白)和陶渊明两位古人,他们当年在这里留下的风流雅事——李白曾写《紫极宫感秋》诗,陶渊明曾在北窗下伴着月光入睡。如今自己重游故地,发现与古人竟有奇妙的巧合:年龄相仿,心境相通,但自知写不出古人那样绝妙的诗句了。
最后四句回到现实:拄着拐杖重走古人走过的路,旧日痕迹仍在,但人已不同。望着风景长叹之后,作者选择回家安睡,在梦中寻找清净。这里的"清睡"暗示超脱尘世的愿望。
全诗亮点在于:
1. 用庐山竹影、月光等清新意象营造出空灵意境
2. 通过古今对比,展现中年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3. "契合若龟卜"的比喻很新颖,把心灵共鸣说得像占卜般神奇
4. 结尾的"清睡"举重若轻,把深沉感慨化为平淡生活
这首诗告诉我们:人生过半时,不必强求成就,学会在平凡中发现美,与古人神交,在自然中安顿心灵,才是真正的智慧。
谯令宪
谯令宪(一一五五~一二二二),字景源(一作元),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孝宗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进士,授仙游尉。历知钱塘、衡山县。宁宗庆元五年(一一九九),主管官告院。嘉泰元年(一二○一),除司农寺主簿,迁太府寺丞,出知江州。开禧元年(一二○五),以都官员外郎兼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三年,为军器少监。嘉定三年(一二一○),知婺州,迁提点浙东刑狱兼提举常平。八年,提点江东刑狱。九年,以秘书修撰奉祠。十四年,起为福建转运判官。十五年卒,年六十八。事见《西山文集》卷四四《谯殿撰墓志铭》。今录诗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