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道中杂咏 其三

倚楫中流望,千山拥一溪。
几家茅屋在,同住石桥西。
子夜江潮长,孤峰树影低。
昨来行径没,何处辨樵蹊。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江边夜色的景象,充满了宁静与孤独的情感。诗人在船中靠着船桨,望向江中的流水,周围是连绵的山峦和蜿蜒的小溪。几户人家的茅屋静静地坐落在石桥的西边,显得格外安宁。

到了子夜时分,江水开始涨潮,孤零零的山峰在月光下投下低矮的树影。诗人回忆起昨天走过的路,已经被江水淹没,无法再辨认出樵夫常走的小径。这种情景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无情,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孤寂与迷茫。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观察与感悟,表达了对生活中无常变化的感慨。江水、山峰、树影等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共鸣。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