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广济寺同黎惟敬顾汝修郑伯良顾汝和李于美邵长孺张元易登藏经阁得头字

赐萸同得帝城游,佛阁凭看尽蓟丘。
鳷鹊自临平乐左,芙蓉犹在曲江头。
群公皂帽寻僧日,三载黄花对客秋。
只为清时终可恋,白云何处不沧洲。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群文人在秋天登高望远的场景,表达了对清平时代的珍惜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开头两句写的是诗人与朋友们在京城游玩,登上佛寺的高阁,远望蓟丘的景色。这里的“赐萸”指的是重阳节的风俗,人们佩戴茱萸祈福。诗人与朋友们一起感受节日的氛围,站在高处俯瞰大地,心中充满开阔之感。

接下来的两句提到“鳷鹊”和“芙蓉”,分别代表了宫中的鸟和花,暗示了京城繁华的景致。诗人通过这两种意象,表现了对都城景色的留恋和欣赏。

五六句写的是诗人和朋友们与僧人相聚的情景。他们穿着黑色的帽子,寻找僧人,共度重阳佳节。这里的“皂帽”是文人常戴的帽子,表现了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而“黄花”则指菊花,重阳节正是赏菊的时节,诗人感慨时光流逝,三年过去,再次面对秋日的菊花,心中不免有些感怀。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感慨:正因为这是一个清平的时代,才让人如此留恋。诗人认为,只要心中有自由和宁静,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像在沧洲一样自在。这里的“沧洲”象征着隐逸的生活,诗人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当下时代的珍惜。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对节日的叙述,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时代的感慨,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