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廿四气诗 立夏四月节

欲知春与夏,仲吕启朱明。蚯蚓谁教出,王菰自合生。

帘蚕呈茧样,林鸟哺雏声。渐觉云峰好,徐徐带雨行。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立夏时节的自然景象和人们感受到的变化,通过具体的自然现象,表达了对季节更替的观察和感悟。

首句“欲知春与夏,仲吕启朱明”,用直白的语言点明了立夏的到来,意味着春天过去,夏天开始。“仲吕”是古代乐律中的一个音名,这里代指春末夏初的时节,而“朱明”指的就是炎热的夏季。这句话直接告诉我们,要了解春天和夏天的界限,只需要看看仲吕音律的出现,就明白了。

接下来的两句“蚯蚓谁教出,王菰自合生”,描述了两种自然现象。蚯蚓在泥土中出现,王菰(一种植物)自行生长,这些都是季节更替带来的自然变化。这里的“谁教出”和“自合生”,表现了自然界的神奇和万物的生长规律,给人以启示,自然界的规律是自己形成的,不需要外力的干预。

“帘蚕呈茧样,林鸟哺雏声”,进一步以具体的画面展示了立夏时节的景象。帘蚕结茧,林鸟哺育雏鸟,这些都是春天到夏天过程中的典型景象。这些描述不仅展示了生命的活力和自然的循环,也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延续和自然的美好。

最后两句“渐觉云峰好,徐徐带雨行”,则从视觉和感受的角度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随着云峰的逐渐显现,人们可以感受到夏天特有的天气变化,微带着雨意,带给人清凉和舒适的感觉。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季节更替的观察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诗句中充满了对自然界的敬畏和赞美,同时也暗示了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享受大自然带来的每一个美好瞬间。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