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彭克让心远亭
彭城有遗则,轩冕皆泥涂。
谁能继清躅,伊人常晏如。
夙好在文籍,少壮从戎车。
功成不受赏,弃官归田庐。
已就市廛隐,但忘形势趋。
出郭视阡陌,翳翳多桑榆。
逍遥度前溪,爱此濠梁鱼。
飞云日夕还,青山当户隅。
左招沧江月,右集图与书。
宾至引觞豆,时复艺园蔬。
意惬澹无虑,心远聊自娱。
寄言陶徵君,吾愿为尔徒。
谁能继清躅,伊人常晏如。
夙好在文籍,少壮从戎车。
功成不受赏,弃官归田庐。
已就市廛隐,但忘形势趋。
出郭视阡陌,翳翳多桑榆。
逍遥度前溪,爱此濠梁鱼。
飞云日夕还,青山当户隅。
左招沧江月,右集图与书。
宾至引觞豆,时复艺园蔬。
意惬澹无虑,心远聊自娱。
寄言陶徵君,吾愿为尔徒。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名叫彭克让的人,他过着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诗中提到,彭克让虽然出身于彭城,一个曾经显赫的地方,但他并不为名利所困,认为那些地位和荣耀都是虚浮的。他选择了一种清高的生活方式,不随波逐流,而是专注于自己的兴趣和内心世界。
彭克让年轻时投身军旅,但他并不贪图功名,功成名就后毅然辞官归隐,回到了田园生活。他不愿被世俗的权势和地位所束缚,而是选择在市井中隐藏自己,远离纷扰。他喜欢在郊外漫步,欣赏自然的美景,尤其是那悠然自得的鱼儿和日夕变化的云彩。他的生活简单而充实,与书籍为伴,偶尔与朋友小酌,自己也在园中种植蔬菜,享受这份宁静与自由。
诗的最后,作者表达了对彭克让的敬仰之情,甚至愿意成为他的追随者。这里的“陶徵君”指的是陶渊明,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隐士,以淡泊名利、追求田园生活而闻名。作者通过彭克让的形象,表达了对这种超然物外、心灵自由的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诗赞美了一种不慕名利、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方式,通过彭克让的形象,展现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渴望和推崇。诗中的意境宁静、淡雅,给人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美好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