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秋感二首 其一 (辛卯)

回首天南万箐开,童山旷壤有遗材。
橡蚕不自乌江渡,蒟酱仍从益部来。
在远游民便聚啸,安边长策重耕裁。
时平不假书生计,喟古凭今足费才。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贵阳秋天的景象,同时抒发了诗人对民生和时局的感慨。

前两句写贵阳的自然环境:回首望向南方,无数竹林在山间展开,光秃的山和空旷的土地上还留着未被利用的资源。"橡蚕"两句说当地特产:橡树养的蚕茧没能渡过乌江(指难以外销),但蒟酱(一种调味品)依然从益州(今四川)运来。

中间两句转到社会问题:偏远地区的游民容易聚众闹事,安定边疆的上策是重视农耕。这里体现了诗人务实的思想,认为解决民生问题比武力镇压更重要。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自嘲:太平时期不需要书生出谋划策,只能对着古今历史空发感慨,浪费才华。这透露出怀才不遇的无奈,也暗含对当时社会不重视人才的批评。

全诗用平实的语言,将写景、叙事、议论自然结合,既有对地方风物的生动描写,又表达了深刻的社会观察,展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的情怀和敏锐的政治眼光。

郑珍

(1806—1864)贵州遵义人,字子尹,号柴翁。道光十七年举人,选荔波县训导。咸丰间告归。同治初补江苏知县,未行而卒。学宗许郑,精通文字音韵之学,熟悉古代宫室冠服制度。有《礼仪私笺》、《轮舆私笺》、《说文新附考》、《巢经巢经说》、《巢经巢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