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登州(今山东蓬莱一带)的自然风光和物产特色,充满朴实的生活气息。
前两句写登州的地理位置——它既是古代军事要地(㡉腄),又连接着莱州和牟平。三四句用"山高""海阔"勾勒出壮阔的山水画卷:山上怪石嶙峋,海上长风浩荡,短短十个字就让人仿佛看到山海相依的雄浑景象。
五六句笔锋一转,写当地物产:盐碱地虽不适合耕种,却盛产鱼盐;沙质田虽然贫瘠,但黍稷(粮食作物)长势良好。诗人用对比手法,生动展现了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生活智慧。
最后两句突然插入个人踪迹:诗人远道而来,暂居城东。这个看似随意的结尾,其实暗含深意——前面所有壮丽风景和丰饶物产,都是通过一个旅人新鲜的目光呈现出来的,让静态的风景突然有了人的温度。
全诗就像一张泛黄的老照片,既有山海的大气磅礴,又有鱼盐黍稷的烟火气,最后定格在旅人驻足的身影上。诗人用最朴实的语言,把地理、物产、个人经历巧妙编织,让我们看到了三百年前一个真实而生动的登州。
阮元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云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先后任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侍郎,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漕运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体仁阁大学士,太傅,谥号文达。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