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苦寒行二首① 其二

去年白帝雪在山,今年白帝雪在地。
冻埋蛟龙南浦缩,寒刮(一作割)肌肤北风利。
楚人四时皆麻衣,楚天万里(一作顷)无晶辉。
三足之乌足(一作骨)恐断,羲和送将何所归(一作迭送将安归,一作送之将安归)。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诗人对雪景的感受,以及由此引发的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让我们一步步来解读。

首先,诗的开头两句“去年白帝雪在山,今年白帝雪在地。”描述了时间的流逝和雪的变化,去年的雪还停留在高山之上,而今年的雪已经覆盖了大地。这不仅是对时间的感慨,也展示了自然界的变化。

接着,“冻埋蛟龙南浦缩,寒刮肌肤北风利。”这两句生动描绘了寒冬的威力。北风刺骨,寒意穿透肌肤,仿佛连水中的蛟龙都被冻得缩进了水底。这里不仅描述了自然界的严寒,也暗示了人在严冬中的艰难生活。

“楚人四时皆麻衣,楚天万里无晶辉。”这两句描绘的是楚地人民一年四季都穿着麻衣,冬天的天空一片昏暗,失去了往日的亮光。这里的“麻衣”一般指的是粗布衣服,暗示了生活的简朴和艰难。而天空的昏暗,也象征着冬天的寒冷与萧瑟。

最后,“三足之乌足(一作骨)恐断,羲和送将何所归(一作迭送将安归,一作送之将安归)。”这两句则是对自然现象的夸张描述。古人认为日出是由太阳神羲和驾驭的三足乌完成。诗中的“三足之乌足恐断”表达了对冬天寒冷的乌鸦(或太阳)可能因寒冷而折断腿的担忧。最后一句则是在问羲和(太阳神)又将如何度过这寒冷的季节,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整首诗通过对冬天严寒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变化的感叹,同时也隐含了对人性坚韧与自然力量之间的思考。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