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德潜进呈后游摄山诗十二首走笔和韵并书长卷赐之 其七 千佛岩
巧匠斲层岩,现兹化身佛。
飞来并有之,是二还是一。
设如执象求,青莲亦俗物。
大地一坐具,而况此嵌六。
老沈抑扬间,漫拟迷津筏。
我为引伸之,拘墟可尽豁。
飞来并有之,是二还是一。
设如执象求,青莲亦俗物。
大地一坐具,而况此嵌六。
老沈抑扬间,漫拟迷津筏。
我为引伸之,拘墟可尽豁。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千佛岩的景象,探讨了佛法与世俗的关系,表达了一种超越表象、直指本心的智慧。
首先,诗人提到“巧匠斲层岩,现兹化身佛”,说的是工匠在岩石上雕刻出了佛像。佛像虽然是人工雕琢的,但它象征着佛的化身,寓意着佛的智慧与慈悲无处不在。
接着,诗人提出了一个思考:“飞来并有之,是二还是一。”这里的“飞来”可能指的是佛教中“飞来峰”的传说,象征着佛法的神秘与不可捉摸。诗人问:这些佛像和佛法,究竟是两回事,还是一回事?这个问题引导我们去思考表象与本质的关系。
然后,诗人进一步指出:“设如执象求,青莲亦俗物。”意思是,如果仅仅执着于佛像的外表,那么即使是象征着纯洁的青莲,也会变得世俗。这里强调了不要被表象迷惑,真正的佛法在于内心的觉悟。
“大地一坐具,而况此嵌六。”这句是说,整个大地都可以作为佛的坐具,更何况这千佛岩中的佛像呢?这里表达了佛法的无边无际,超越了具体的物质形态。
接下来,诗人提到“老沈抑扬间,漫拟迷津筏。”“老沈”可能指的是诗人自己或某位智者,他在思考中起伏不定,试图找到一条指引迷津的筏子。这里的“迷津筏”比喻佛法可以引导人们脱离困惑,找到真理。
最后,诗人写道:“我为引伸之,拘墟可尽豁。”意思是,诗人通过延伸这些思考,希望人们能够摆脱狭隘的观念,豁然开朗。这里的“拘墟”指的是固守一隅的思维,诗人鼓励我们跳出局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千佛岩的意象,引导我们超越表象,直指佛法的本质,鼓励我们摆脱狭隘的思维,追求内心的觉悟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