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汪退谷中允香山诗后

嵩山逦迤来,百里到伊阙。
岩峦忽中断,伊水漾清越。
山灵草木香,百窦泉争发。
层龛金粟影,嵌空出石窟。
东岩青莲宇,千仞俯硉矹。
美人何方来,弄此川上月。
烟华夕堪采,空水远欲没。
自启玉齿歌,歌声散林樾。
鸣鹤久徘徊,朱弦坐超忽。
搴芳时有赠,怀旧情未歇。
感兹山泽游,喟焉谢朝谒。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水与人文交融的美丽画卷,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细腻动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

1. 山水画卷的展开
诗的开头像无人机航拍,从远处蜿蜒的嵩山拉到近处的伊阙(龙门石窟所在地),突然山势断开,清澈的伊河水荡漾流淌。山中草木散发着清香,无数泉眼争相涌出——这些描写让读者仿佛能闻到山间的气息,听到流水的声音。

2. 人文景观的巧妙点缀
诗中提到的"层龛金粟影"暗指龙门石窟的佛像,"东岩青莲宇"则描写山上的佛寺。这些人文景观不是生硬插入,而是自然融入山水之中,像画龙点睛般让风景更有韵味。

3. 月下美人的诗意想象
突然笔锋一转,出现一位在河边赏月的美人。她可能是在采摘暮色中的野花,也可能是在对月歌唱,歌声在林间回荡。这里的美人形象,可能是写实,也可能是诗人对美好意境的想象,为山水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神秘。

4. 诗人的情感流露
最后几句透露出诗人的心境:他带着友人赠送的香草(象征情谊),怀念着过去,感叹这样的山水之游比上朝拜见皇帝更让人愉悦。这种对自然的向往和对官场的疏离感,是古代文人常见的情怀。

全诗亮点
- 动静结合:既有静态的山水石窟,又有动态的流水、歌声、鸣鹤
- 感官丰富:视觉(山色水光)、听觉(泉声歌声)、嗅觉(草木香)俱全
- 意境转换:从壮阔山水到细腻人情,最后升华到人生感悟,自然流畅

这首诗就像用文字拍摄的风景纪录片,既有大场景的震撼,又有小细节的动人,最后落脚到诗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容易引起现代人对"诗与远方"的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