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百三首 其三百三

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
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
不恨会人稀,只为知音寡。
若遣趁宫商,余病莫能罢。
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寒山写的,表达了他对自己诗歌风格的自信和对知音的渴望。全诗语言直白,情感真挚,读起来很有共鸣。

前四句像是在回应别人的嘲笑:"有人说我的诗不好,但我觉得我的诗很典雅。我的诗不需要像郑玄、毛亨那样的学者来注解(这两位是汉代研究《诗经》的专家),因为我的诗本来就通俗易懂。"这里寒山其实是在说:我的诗不玩文字游戏,普通人也能看懂,这才是真正的"典雅"。

中间四句说出了孤独感:"我不怕懂我诗的人少,只是遗憾知音难觅。如果非要我的诗去迎合流行的宫商音律(指当时华丽的诗歌风格),那我这'病'(指自己朴实的诗风)可改不了。"寒山宁愿保持自己的风格,也不愿随波逐流。

最后两句突然转折:"要是哪天遇到真正懂诗的人,我的诗自然会流传天下。"这里既有对未来的期待,也暗含对自己诗歌价值的绝对自信——现在没人欣赏只是因为他们没眼光。

全诗的魅力在于: 1. 用大白话讲出了文人的傲骨,不故作高深 2. "知音寡"的感叹让每个坚持自我的人都能感同身受 3. 结尾的自信特别打动人——好东西终会被发现,时间会证明一切

就像今天一个坚持自己风格的创作者说:"我的作品不需要炒作,懂的人自然懂,总有一天会被认可。"这种真诚和倔强,跨越千年依然鲜活。

寒山

寒山(生卒年不详),字、号均不详,唐代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严振非《寒山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隋书》等大量史料与寒山诗相印证,指出寒山乃为隋皇室后裔杨瓒之子杨温,因遭皇室内的妒忌与排挤及佛教思想影响而遁入空门,隐于天台山寒岩。这位富有神话色彩的唐代诗人,曾经一度被世人冷落,然而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其诗却越来越多地被世人接受并广泛流传。正如其诗所写:“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