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蒲涧信长老

优钵昙花岂有花,问师此曲唱谁家。
已从子美得桃竹⑴,不向安期觅枣瓜。
燕坐林间时有虎,高眠粥后不闻鸦。
胜游自古兼支许,为采松肪寄一车。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苏轼写给一位叫信长老的僧人的赠诗,充满了禅意和人生智慧。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开头用"优钵昙花"(佛教传说中的神奇花朵)设问,其实是在说:真正的佛法不在于追求那些虚幻的东西,就像昙花虽然有名但谁真的见过呢?这是在提醒人们不要执着于表面形式。

2. 诗中提到"子美"(杜甫)和"安期"(传说中的仙人),用对比手法说:我已经从杜甫的诗里获得了精神寄托(桃竹象征高洁品格),不需要像求仙者那样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了。这体现了苏轼务实的人生态度。

3. "林间有虎""粥后不闻鸦"这两句特别生动,描绘出僧人清修的生活场景:虽然山林里有猛兽,但内心平静;吃完简单的粥饭连乌鸦叫声都听不见,说明心境非常安宁。

4. 最后用"支许"(两位古代高僧)的典故,说既要像他们一样云游修行,也要记得采些松脂(象征生活所需)回来,体现了苏轼"既要超脱也要务实"的思想。

整首诗妙在把深奥的佛理融入日常景物,告诉我们:真正的修行不在远方,而在当下的生活中;不必追求虚幻的神奇,简单朴实中自有真谛。苏轼用聊天般的语气,把对友人的关心和对佛法的理解,都化在了这些看似平常的意象里。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