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萧瑟的图景,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表达了游子漂泊在外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开头四句写秋日景象:凉风渐起,蟋蟀鸣叫,草木凋零,日月黯淡。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郁氛侵"暗示草木被秋气侵袭而衰败,"两曜衔晖明"则用日月交替的黯淡,暗示时光流逝、万物凋零的无奈。
中间两句突然转向更宏大的空间:黄河改道,泰山失色。这里用"失故道"暗喻人生无常,用"眇余青"暗示连巍峨的泰山也抵挡不住秋的侵袭。这种夸张的笔法,突出了秋天带来的巨大变化。
最后两句点明主题:诗人站在高处发出长叹,原来前面的景物描写都是为了烘托"游子万里情"。前面的秋风、虫鸣、草木、山河,都是游子眼中所见,而这一切萧瑟景象,都加深了他漂泊万里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先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秋景,再突然放大到山河巨变,最后回归到游子的一点愁思。这种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写法,让个人的情感在宏大的自然背景中显得格外深沉。普通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秋天不仅是自然的变化,更是心灵的季节,万物凋零之时,最易勾起人对家园的思念。
王冕
王冕(1310年~1359年),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省绍兴市诸暨枫桥人,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他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成才。有《竹斋集》3卷,续集2卷。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攻画梅。所画梅花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对后世影响较大。存世画迹有《南枝春早图》《墨梅图》《三君子图》等。能治印,创用花乳石刻印章,篆法绝妙。《明史》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