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峪闻杜鹃呈应奉冯昂霄

三月十九日,客行桑乾坂。杜鹃啼一声,清泪悽以潸。

故园渺何处,万里隔云巘。燕子三见归,我车犹未返。

杜鹃尔何来,吊我万里远。同行二三子,相顾一笑莞。

问我此何鸟,怪我苦悲惋。掉头不复言,日落千山晚。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游子在异乡听到杜鹃啼声时的复杂情感。

诗的开篇点明了时间和地点:三月十九日,诗人行走在桑乾坂。这时,杜鹃的叫声突然响起,勾起了他深深的思乡之情,不禁流下了眼泪。他感叹故园遥远,仿佛被万里的云山所隔,遥不可及。燕子已经三次归来,而他却依然漂泊在外,未能回家。

诗人对杜鹃的出现感到疑惑,仿佛这只鸟儿是专门来安慰他的孤独与思念。同行的人看到他的悲伤,却不太理解,笑着问他这是什么鸟,为什么让他如此难过。诗人没有回答,只是默默地继续前行,夕阳西下,千山渐渐隐没在暮色中。

这首诗的核心在于通过杜鹃的啼声,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无法归去的无奈。杜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被视为思乡的象征,它的叫声总是让人联想到离别与归乡。诗人的情感复杂而深沉,既有对故乡的眷恋,也有对漂泊生活的感慨,以及对他人不理解自己心境的无奈。

诗的语言简练,情感真挚,通过杜鹃这一意象,将游子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挣扎与孤独,也能体会到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陈孚

陈孚(1259 — 1309)元代学者。字刚中,号勿庵,浙江临海县太平乡石唐里(今白水洋镇松里)人。至元年间,上《大一统赋》,后讲学于河南上蔡书院,为山长,曾任国史院编修、礼部郎中,官至天台路总管府治中。诗文不事雕琢,纪行诗多描摹风土人情,七言古体诗最出色,著有《观光集》、《交州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