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江陵曹令祈雨(盅)

吾尝言封侯万里不直钱,不如洛阳负郭二顷田。
清风午枕睡初熟,明月一瓯吾自煎。
门前䆉稏新酒熟,丈夫肯受儿女怜。
非不知鸣钟与鼎食,雨蓑风笠性所便。
有如北人事鞍马,不信世间乃有万斛之楼船。
老农对我忽三叹,此事乐矣今无年。
忍饥死待一啜菽,又见赤日悬青天。
高田尺寸破龟兆,下田杪忽生针毡。
𩖡风抒水乾七泽,火云炽空炮百川。
掘残草实到黄壤,踏尽藕根倾碧圆。
得钱买饭不及夕,岂复一饱期安眠。
田家活计遽如许,苦语一听双潸然。
天河谁能挽壮士,甘露更忍谈高禅。
纷纷官吏走香火,往往聚落无炊烟。
云雷虚无空霹雳,老稚失喜真狂颠。
欲赓噫嘻颂祈谷,安得好语来愁边。
我诗穷悴不足录,晴日叫号如饥鸢。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知识分子对农民疾苦的深刻同情,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无奈与讽刺。

开头诗人说自己曾经觉得"封侯万里"(当大官)没什么意思,还不如在洛阳城郊种两顷田,过着清闲日子。这里用对比手法,先假装说自己想过悠闲生活,其实是为后面农民的真实困境做铺垫。

接着诗人描写农民遭遇大旱的惨状:田地干裂像龟壳,刚长出的秧苗枯死如针毡。热风把湖泊都吹干了,火红的云彩像要把河流煮沸。农民挖遍野草根充饥,连藕根都刨光了。即使有钱买饭,也等不到晚上就吃光了,更别说指望能吃饱睡好。

诗人听到老农的叹息后深感痛心,用"双潸然"(两人一起流泪)这个细节生动表现了知识分子的共情。后面讽刺官吏们只会烧香拜佛求雨,却对灾情束手无策。当终于打雷时,饥民们高兴得发狂,可见他们被逼到了什么地步。

最后诗人自嘲说自己的诗写得太悲苦,像饿鹰的哀嚎。这个比喻既写实又深刻,把知识分子的无力感和悲愤都表达出来了。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真实的关怀:知识分子放下身段,真正走进农民的苦难,用他们的眼睛看世界。诗中"忍饥死待一啜菽"(饿着等一口豆粥)这样的细节,不是坐在书斋里能想象出来的。诗人用对比手法(自己的闲适理想vs农民的现实苦难)、生动的比喻(龟裂的田地、饿鹰的哀嚎)和尖锐的讽刺(官吏求雨的荒唐),让这首诗既有感染力又有批判性。

项安世

项安世(1129--1208),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