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雨后山林的宁静画面,以及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开头写雨后山间空气凉爽,高大的树林下透着清新的树荫。黄鹂鸟的鸣叫声渐渐停歇,初夏的蝉鸣开始低低响起,像在轻声呜咽。这里用声音的变化,暗示季节的转换。
接着,诗人用“独茧曳长缲,既续还又绝”来比喻蝉鸣的断续,就像一根细细的蚕丝,时而拉长,时而断开。这种细微的描写,让人仿佛能听到蝉鸣的节奏,感受到夏日特有的氛围。
随后,诗人由景入情,感叹自己年老体衰,对季节的变化格外敏感。久坐山中,内心充满忧伤,甚至感到“心寸折”——一种深深的痛苦和无奈。
最后,诗人回忆过去,梦见自己回到伊川(可能指故乡或某个怀念的地方),那里树木茂密,泉水潺潺。他倚着拐杖,久久聆听蝉鸣,直到夕阳的余晖洒满宫殿的楼台。这里的“双阙”可能象征权力或繁华,但夕阳残照,暗示一切终将消逝。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时光和人生的感悟。蝉鸣的短暂与断续,恰如人生的无常,而夕阳下的宫殿,更添一层物是人非的苍凉。诗人用简洁的语言,将夏日的一瞬与一生的感慨融为一体,读来令人回味。
舒岳祥
(1236—?)台州宁海人,字舜侯,一字景薛。理宗宝祐四年进士。仕终承直郎。尝以文见吴子良,子良称其异禀灵识,如汉之贾谊。后以文学名。宋亡不仕,避地奉化,与戴表元友善,表元之学,得力于岳祥为多。尝读书于阆风台,人称阆风先生。著述统名《阆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