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怀(二首)

槿篱莎径入林堂,春作无牵午漏长。
音歇野莺新绿浅,影浮潭鲫小红香。
谁家数应中和节,十亩寒轻二月霜。
忍贳缊袍偿酒债,时人将谓独醒狂。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田园的闲适画面,同时暗含诗人对世俗的超脱态度。

前四句写景:
诗人穿过木槿篱笆和莎草小径来到林间屋舍,春天的劳作不受拘束,午间的滴漏声显得格外悠长。野莺的啼叫渐渐停歇,新生的嫩叶颜色尚浅,潭中鲫鱼的游影搅动着水面,空气中飘着淡淡花香。这里用"小红香"这样生动的口语化表达,把视觉(红)、嗅觉(香)和动态(鱼影浮动)巧妙融合。

后四句抒情:
诗人突然发问:谁家在过中和节(古代二月初的节日)?其实是用节日热闹反衬自己的孤独。十亩农田还带着轻寒,二月的霜气未消,这些冷色调的描写暗示诗人清贫的生活。最后两句最有趣:他宁愿典当旧棉袍换酒钱,这种"醉醺醺"的状态在世人眼里却是"清醒得发狂"。这里用反讽手法,表面说别人觉得他疯癫,实际是讽刺世人看不透生活的真谛。

全诗妙在:
1. 用做减法的方式写春天,不堆砌繁华意象,只取野莺、嫩叶、游鱼几个简单元素就勾勒出意境
2. "忍贳缊袍"这种生活化细节,让古代诗人的形象变得真实可感
3. 结尾的"独醒狂"三字,把陶渊明式的洒脱用更俏皮的方式表达出来,就像现代人说"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王逢

(1319—1388)元明间常州府江阴人,字原吉。元至正中,作《河清颂》,台臣荐之,称疾辞。避乱于淞之青龙江,再迁上海乌泥泾,筑草堂以居,自号最闲园丁。辞张士诚征辟,而为之划策,使降元以拒朱氏。明洪武十五年以文学录用,有司敦迫上道,坚卧不起。自称席帽山人。诗多怀古伤今,于张氏之亡,颇多感慨。有《梧溪诗集》七卷,记载元、明之际人才国事,多史家所未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