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墓

孝景谋臣悉竖儒,漫将忠首压锟铻。
案头兵事书皆血,塞下民输粟尽珠。
七国借名成帝恨,千秋读史病袁诬。
坟前凄草冬无白,弥望王孙泣鹧鸪。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晁错墓为题,通过七个句子层层递进,揭示了晁错这位历史人物的悲剧命运。

开头两句直接点出晁错的处境:汉景帝身边的谋士都是些迂腐无能的儒生("竖儒"),却让忠心耿耿的晁错("忠首")死在刀剑之下("锟铻"指刀剑)。这里用对比手法,突出晁错的忠诚与不幸。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晁错的政绩和遭遇。他呕心沥血研究军事("书皆血"),为边疆百姓筹措军粮("粟尽珠"形容粮食珍贵)。但"七国之乱"的诸侯们借清君侧之名造反,最终让皇帝对晁错产生怨恨。后世的史书(如袁盎的记载)又歪曲了这段历史。

最后两句以景结情,描写晁错墓前的凄凉景象:冬天坟前的草都显得格外凄冷("无白"可能指没有雪覆盖,更显荒凉),远远望去仿佛能听到贵族子弟("王孙")像鹧鸪一样哀鸣。这里用鹧鸪啼声"行不得也"的典故,暗喻晁错改革之路的艰难。

全诗通过晁错个人命运,折射出改革者常遭遇的困境:忠诚反被猜忌,功绩遭人抹黑,最终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诗中历史典故的运用和景物描写相结合,让读者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对这位悲剧人物的深切同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