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乌石山清泠台

半夜金乌池上浴,千年巨迹延芳躅。
俯视崇墉接远郊,下临幽谷通天竺。
霜落楼前一径开,珠林迢递绕苍崖。
老衲远迎天上使,山童旋扫石边苔。
九重使节青冥上,千里四方皆一望。
螺女不烦江上流,龙台钓罢人何往。
东望石鼓西偃旂,雁湖文笔同逶迤。
法雨忽从松际落,庆云常傍日边飞。
纂修大典心常赤,东阁英髦有清适。
牙签锦轴灿珠玑,千军笔阵蛟龙迹。
老禅与我最相知,携酒登临会有期。
幡幢影里成三口,钟磬声中礼六时。
划然长啸山人去,紫阁丹台隔烟雾。
寒翠轩中语别时,相思寄在梅花树。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乌石山清泠台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友情的珍惜。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步分析:

1. 开篇写景:诗的开头描绘了乌石山的壮丽景色。半夜时分,太阳(金乌)仿佛在池中沐浴,展现出千年不变的壮丽景象。诗人站在高处,俯瞰着城墙和远郊,脚下是通往天竺的幽深山谷。这些描写展现了山的高峻和视野的开阔。

2. 霜落楼前:接着,诗人描述了霜降后的一条小路通向远方,周围的树林环绕着青翠的山崖。这里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3. 老衲与山童:诗中出现了老僧和山童的形象,老僧迎接来自天上的使者,山童则忙着打扫石边的苔藓。这些细节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感,也暗示了山中的生活节奏。

4. 九重使节:诗人提到了来自高处的使者,他们站在高耸入云的地方,俯瞰四方。这里可能象征着诗人的豪情壮志,仿佛自己也站在高处,能够一览无遗。

5. 江上与龙台:诗中提到了江上的螺女和龙台的钓者,但他们的去向不明。这可能象征着人生中的某些未解之谜,或者是对过往的怀念。

6. 东望石鼓:诗人向东望去,看到了石鼓、旗幡、雁湖和文笔山,这些景物蜿蜒曲折,仿佛在诉说着某种历史的痕迹。松林间突然落下的雨和日边的云彩,也为画面增添了动态的美。

7. 纂修大典:诗人提到自己在编纂大典时,心中充满了热情。东阁的英才们在这里过着清闲自在的生活,他们的书籍和作品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这里可能表达了诗人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文化事业的热爱。

8. 老禅与酒:诗人与老禅关系很好,他们约定一起携酒登高。在幡幢和钟磬的陪伴下,他们度过了美好的时光。这里展现了诗人与友人的深厚情谊,以及对共同经历的美好回忆。

9. 长啸与离别:最后,诗人长啸一声,仿佛要告别这座山。他与友人在寒翠轩中道别,将相思之情寄托在梅花树上。这里既表达了离别的伤感,也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山水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友情的珍惜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诗中既有壮丽的山水画卷,也有细腻的情感流露,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