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叹

我生四十馀,已作十年客。
百岁能几何,少壮难再得。
今朝太行南,明日太行北。
风雪敝貂裘,尘沙暗金勒。
寒暑互侵凌,凋我好颜色。
齿牙渐摇脱,须发日以白。
位重才不充,况此迟暮迫。
为上乏勋劳,为下无德泽。
揣分宜退休,非惟慕奇特。
蚤赋归去来,庶免清议责。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中年人的自白书,字里行间透着对人生的清醒认知和淡淡无奈。

诗人四十多岁,已经在外漂泊十年。他算了一笔时间账:人生百年看似很长,但青春壮年转瞬即逝。这些年他像陀螺一样奔波在太行山南北,风雪磨破了名贵皮衣,风沙黯淡了华丽马具。寒来暑往中,容颜逐渐憔悴,牙齿开始松动,白发越来越多。

更让他焦虑的是事业现状:身居要职却自觉能力不足,眼看年纪越来越大。作为上级没能建立功勋,作为下属也没能造福百姓。他清醒认识到自己该退休了——这不是为了追求清高,而是明白德不配位。最后引用陶渊明"归去来"的典故,表示想早点归隐,免得被人说占着位置不做事。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份坦诚。诗人不美化自己的平庸,不掩饰衰老的恐慌,像普通人一样计算着时间成本,权衡着进退得失。这种"中年危机"的直白呈现,让现代读者依然能产生强烈共鸣。

于谦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钱塘县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