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鸟窠迹①

为访名僧迹,言寻小曲阿。
松林春日静,石径晚云多。
道法传驯鹊(原注:有鹊巢侧,自然驯狎。),禅机显化螺⑴。
空潭山色印,谁与证谁摩?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寻访高僧修行之地的所见所感,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传递出禅意和哲理。

前两句交代了目的:诗人为了寻访高僧的踪迹,来到这处幽静的山弯。这里的"小曲阿"指的是山间弯曲隐蔽的地方,暗示修行之地的僻静。

中间四句用生动的画面展现禅意:春日松林静谧安详,傍晚的石径上云雾缭绕。高僧的佛法连喜鹊都被感化,在旁筑巢且温顺亲人;他的禅理就像能让海螺显灵般神奇。这里用"驯鹊"和"化螺"两个典故,形象地表现了高僧深厚的修行功力。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感悟:清澈的潭水倒映着山色,这景象就像佛法真理的印证。但诗人也产生疑问:这样的境界,究竟谁能真正领悟和印证呢?"谁与证谁摩"这个问句,既表达了对高深佛理的向往,也透露出凡人难以完全参透的惆怅。

全诗通过寻访高僧的过程,将自然景物与佛法禅理巧妙融合,语言清新自然却意境深远。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禅意美感——我们都能感受到那份超脱,却又难以完全把握,就像潭中清晰却触不可及的山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