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云游僧人(巨超上人)踏遍千山万水的修行画卷。诗人用通俗的比喻和对比手法,展现了修行者自由超脱的精神世界。
前四句像在说:中国的好山水分南北两脉(就像两条巨龙),我吃过西域雪山上的雪("葱岭"指帕米尔高原),也望见过东海汹涌的潮水。这里用"吃雪看潮"这种具体的生活体验,表现僧人云游范围之广。
五六句用僧人随身物品说修行:锡杖可以插在任何山头("飞锡"是僧人驻留的代称),瓢囊却不知该挂在哪座峰顶(暗指不执着于固定居所)。两个反问句透露出随遇而安的禅意。
最后两句像朋友聊天:说要跟着赞公(可能是高僧)借宿,一起聊那些远行见闻。"话迢遥"三个字特别生动,让人仿佛看见两个风尘仆仆的修行者,在烛光下分享旅途故事的情景。
全诗妙在把深刻的修行境界,化作"吃雪看潮""挂瓢聊天"这些生活化场景,让读者通过具体画面感受到"行万里路"的禅意。就像现代人说的"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只不过古人用更诗意的语言来表达。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