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田山赠石雨

杖头已拨千峰雾,入水拖泥何处去。
岭头日落黄芦暗,老麂呼风毛欲竖。
岭底溪深泥正紫,中有幽人草茅住。
长年袖钵垂手归,濯足溪头弄新句。
天寒路冻寂无人,头铿然掘枯芋。
我来一笑调偶同,摩挲寒崖数烟树。
深夜孤镫倒牛箧,戛更病雁亦哀诉。
雄峰大刹列相望,两宗法席纷旁午。
子独何为饿空谷,笑勘诸方多不顾。
垂钩岂解钓狞龙,元赏时与古人遇。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山野中的生活,充满自然意趣和禅意。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前六句)是山野画卷:诗人用登山杖拨开云雾,在泥泞溪谷间穿行。黄昏时分,芦苇丛变暗,老麂(一种鹿)的毛发被风吹竖。溪底紫泥中,藏着隐士的茅草屋。这些画面像电影镜头般生动,紫泥、黄芦、老麂等意象共同营造出原始野性的山野气息。

第二部分(中间六句)是隐士日常:这位修行者常年带着饭钵云游归来,在溪边洗脚时即兴作诗。天寒地冻时,他用锄头挖芋头的"铿然"声打破寂静。诗人来访时,两人相视一笑,抚摸结霜的崖壁细数烟树。深夜油灯映着书箱,连生病的雁鸣都像在诉说心事。这些细节展现了隐士清贫却诗意的生活。

第三部分(最后六句)是精神对话:诗人调侃说,虽然周围都是宏伟寺庙和繁忙法会,但隐士偏要饿着肚子独居空谷,像姜太公钓鱼般等待与古人精神相遇。这里的"狞龙"比喻深刻道理,"垂钓"实则是追求精神共鸣,表达了不随波逐流的超脱态度。

全诗妙在两点:一是用"拨雾""挖芋""洗脚"等生活化动作,把修行写得接地气;二是通过麂毛竖立、病雁哀鸣等拟人化描写,让自然景物都有了情感。诗人用幽默的口吻("我来一笑""子独何为饿空谷"),赞美了这种甘于清贫、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就像现代人说的"诗意地栖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