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大涤山与友人筑坛讲学、流连忘返的情景,同时透露出对世事的感慨。
首联“三山迷汉使,更起白云坛”以神话中的“三山”(蓬莱、方丈、瀛洲)起兴,暗示自己像迷路的使者一样,远离尘世,在大涤山筑坛讲学,仿佛置身仙境。“白云坛”既指实际的讲坛,也象征高洁超脱的精神追求。
颔联“环佩天风满,旌旗海日残”写景壮阔:山间风声如环佩叮当,仿佛天风环绕;远处的旌旗在落日余晖中若隐若现。这两句既展现了大涤山的恢弘气象,也暗含对时局的隐喻——天风海日虽美,但“旌旗残”暗示世事纷乱,辉煌不再。
颈联“草侵群帝静,月度九霄寒”转向静谧的夜景:野草蔓延,仿佛连古代帝王也归于沉寂;月亮高悬,清冷的月光洒向九霄。这里“群帝静”可能暗指历史兴衰,而“九霄寒”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高与寂寥。
尾联“惆怅乘鸾者,焚香独夜阑”点明心境:诗人像传说中的仙人一样乘鸾遨游,却因现实而惆怅,只能独自焚香,在漫漫长夜中沉思。“乘鸾者”既指自己追求超脱,也暗含对理想难以实现的无奈。
全诗以山水为背景,融合神话意象,既展现了大涤山的壮美与幽静,又寄托了诗人对世事的感慨与超脱的向往。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有隐逸之趣,又含深沉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