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四日夜饯伯昭五首(以圆景早已满为韵) 其四

抱怀不可写,徘徊讵云已。
渐聆寒漏促,屡顾清阴徙。
宵深河敛素,曙近云成绮。
愿子引馀觞,为别怅伊迩。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在八月十四的夜晚,诗人设宴送别好友伯昭时的复杂心情。

前两句"抱怀不可写,徘徊讵云已"直白地说:我满肚子的话说不出来,只能不停地来回踱步。这里用身体动作表现内心的不舍和纠结。

中间四句通过环境描写烘托时间流逝:先是听见更漏声越来越急(寒漏促),接着看到月光移动(清阴徙),深夜的银河渐渐暗淡(河敛素),天快亮时云彩染上朝霞(云成绮)。这些细节生动展现了通宵话别的场景。

最后两句点明主题:劝朋友再喝一杯酒(引馀觞),因为分别就在眼前(怅伊迩)。"怅伊迩"三个字特别打动人,明明还没分开,却已经开始想念,这种"预支"的离愁比直接写离别更让人共鸣。

全诗妙在把抽象的情感具象化:用踱步、看月亮、数更声这些具体动作,把"舍不得"这个感觉写得活灵活现。就像我们现代人送别好友时,也会不自觉地看手表、反复说"再坐会儿",是一个道理。

薛蕙

薛蕙(1489~1539年),明朝大臣。祖居亳州城内薛家巷。年十二能诗。举正德九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谏武宗南巡,受杖夺俸。旋引疾归。起故官,改吏部,历考功郎中。正德十五年(1520年)薛蕙再次被起用,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嘉靖二年(1523年),朝中发生“大礼”之争,薛蕙撰写《为人后解》《为人后辨》等万言书上奏,反对皇上以生父为皇考,招致皇帝大怒,被捕押于镇抚司后赦出。嘉靖十八年(1539年),薛蕙担任春坊司直兼翰林检讨司,不久病死家中,享年五十,被追封为太常少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