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三首

未透祖师关,千难与万难。
既透祖师关,千难与万难。
未透时难即且置,既透了因甚麽却难。
放下笊篱虽得价,劝他杓柄在无端。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关于禅宗修行的哲理诗,通过对比“未透”和“透了”的状态,来阐述在修行中的感悟和挑战。

未透祖师关,千难与万难。 ——在没有达到禅宗修行的最高境界之前,无论遇到多少艰难和困苦,都是常态。这里的“祖师关”指的是佛教禅宗中最高的修行境界,达到这个境界之前,修行路上的困难是无处不在的。

既透祖师关,千难与万难。 ——一旦达到了那个最高的修行境界,反而又会发现新的挑战。这说明,不论处于什么阶段,修行之路总是充满挑战的。

未透时难即且置,既透了因甚麽却难。 ——在未达到最高境界之前,就暂时搁置困难;但一旦达到了,又会发现新的困难。这样的表达方式说明了修行中的困难是循环往复的,即使达到了一定的成就,新的挑战依然会出现。

放下笊篱虽得价,劝他杓柄在无端。 ——放下手中的笊篱(一种用于过滤的工具)虽然看起来达到了目的,但真正重要的其实是那根用来控制笊篱的把手。这句诗用笊篱和把手的关系来比喻,真正的道并不在于你所用的工具本身,而在于工具背后的指导和智慧。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禅宗修行中的道理,强调了挑战和困难是修行过程中的常态,以及真正的修行智慧往往不在于外在的形式,而在于内在的理解和领悟。

释道昌

释道昌(一○八九~一一七一),号月堂,又号佛行,俗姓吴。霅之宝溪(今浙江吴兴)人。年十三祝发,逾二年谒妙湛于道场寺,悟彻。于是以遍参为志,游淮楚湖湘间,依长灵卓、保宁玑、圆悟勤诸大宗师。年二十三归省妙湛于净慈寺,俾掌藏为众说法。又补穹窿瑞光,迁育王。高宗建炎中退席。绍兴初居间中大吉,徙秀峰龟山,移金陵蒋山,奉旨擢径山灵隐。三十一年(一一六一),退藏灵泉。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四),主临安府净慈寺。七年卒,年八十三。为青原下十四世,雪峰妙湛思慧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二、《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