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古代春季祭祀的场景,核心主题是通过仪式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神灵的虔诚。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1. 祭祀仪式(前六句) 开篇直接点明国家重视"司寒祭"(掌管寒冷的祭祀),用羔羊作为祭品陈列。人们遵循古老传统凿开冰层,在吉时向宗庙献祭。"肥嫩的小羊刚摆上祭台,清酒希望能取悦神灵"这两句生动展现了祭祀的现场感。
2. 自然描写(中间四句) 通过"虫疑""狐听"的拟人化描写,暗示这个时节既不像盛夏虫鸣,也不似初春狐叫,突出早春的特殊性。接着用"凿凿""峨峨"两个叠词,形象描绘冰块被凿开时晶莹剔透、光彩夺目的景象,充满视觉美感。
3. 精神寄托(末两句) 诗人以"鱼跃龙门"的典故作比,表达希望通过这样庄重的祭祀,能像鱼儿逆流而上那样,带领人们走出迷茫,获得神明的指引。这种将具体仪式升华为精神追求的手法,体现了古人"敬天法祖"的朴素信仰。
全诗的魅力在于: - 用"羔羊""清壶"等具体物品让庄严祭祀变得可感可知 - "虫疑""狐听"的巧妙对比让早春特征跃然纸上 - 最后将凿冰仪式比作人生指南,赋予日常活动深刻寓意 - 整齐的五言句式配合"凿凿""峨峨"等叠词,读来朗朗上口
这种把生活仪式、自然观察与精神追求完美融合的写法,展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独特世界观。
文彦博
(1006—1097)汾州介休人,字宽夫。仁宗天圣五年进士。累迁殿中侍御史。庆历七年,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以镇压贝州王则起义,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皇祐三年被劾罢相,出知许、青、永兴等州军。至和二年复相。嘉祐三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国公。神宗朝,反对王安石变法,极论市易损国体,惹民怨,出判大名、河南府。元丰六年以太师致仕。哲宗元祐初,因司马光荐,为平章军国重事。五年,复致仕。历仕四朝,任将相五十年。卒谥忠烈。有《潞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