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二日过新汀屈翁山先生故里,望泣墓亭,吊马头岭,铸兵残灶。屈氏子孙出示先生遗像,谨题二首 其一 (戊申)

式闾过里独彷徨,尽日追寻到此乡。
一族义声存废灶,孤臣词赋痛浮湘。
更谁真意紬诗外,不减春阴过夕阳。
我愧长沙能作赋,摄衣来拜道援堂。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是作者在二月十二日经过屈翁山先生的老家时,看到他的墓亭和马头岭,感慨万千而写下的。屈翁山是一位忠诚的臣子,他的文采和忠诚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的开头,作者表达了自己在屈翁山的老家徘徊不前,整整一天都在追寻这位伟人的足迹。这里“式闾”指的是屈翁山的故乡,而“彷徨”则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

接着,作者提到屈氏家族的忠义之声仍然存在,尽管曾经的生活痕迹已经消失。屈翁山作为一位孤臣,他的词赋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历史的反思,尤其是对湘水沉浮的悲痛。

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感叹现在还有谁能真正理解屈翁山诗中的深意。这里的“紬诗外”指的是诗歌背后的真实情感和思想。尽管时间流逝,春天的阴云依然遮蔽夕阳,象征着历史的沉重和不变的忠诚。

最后,作者自谦说自己不如长沙的贾谊能写出《吊屈原赋》,但他仍然整理衣冠,恭敬地来到道援堂,向屈翁山致敬。这里的“道援堂”可能是屈翁山的祠堂或纪念场所,表达了作者对这位伟人的崇敬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屈翁山的故乡和遗迹,表达了作者对屈翁山忠诚和才华的敬仰,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历史和忠诚的深刻思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