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像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记录着作者童年最温暖的记忆。
前两句是"取景框":碧漪坊的谭家老宅前,半亩多地的银杏树(鸭脚即银杏叶形状)投下清凉的树荫。这里用"碧漪""清阴"这些清新的词语,立刻让人感受到老宅宁静舒适的氛围。
后两句是照片里的"主角":最难忘的是小时候和兄弟们在树根旁并肩读书的场景。"五车书"用夸张的说法(古代形容学问大叫"学富五车"),其实说的是兄弟俩认真读书的模样。树根这个细节特别生动——可以想象两个孩子盘腿坐在盘曲的树根上,书本摊在膝头,斑驳的树影落在书页上。
整首诗妙在把"怀乡"这种抽象情感,变成了看得见的画面:老宅、树荫、树根、书本,还有并肩读书的兄弟。没有直接说"我想家",但每个细节都在说"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家的模样"。特别是选择"儿时兄弟共读"这个片段,比直接写老房子更动人,因为抓住了亲情中最珍贵的陪伴成长瞬间。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