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山中静坐时,回忆起三十年前与好友孙星衍一起出差到此地的往事,感慨时光飞逝、人生无常。
首联用"埙篪"(古代乐器)和"琴声"比喻山涧流水声,形象地描绘出山谷中的自然声响,带出三十年前的回忆。"追寻"二字点明这是对往事的追忆。
颔联写眼前景物:山腰的柳树依然青翠("凝青眼"),谷口的兰花依然高洁("惬素心"),用拟人手法表现自然景物依旧如初。这里暗含对比——景物未变,人事已非。
颈联用"塞翁失马"的典故,表达人生祸福难料。虽然经历了失去(可能指仕途挫折),但如今的山馆依然像当年一样安静美好("仿来禽"指环境幽静)。
尾联直接抒发感慨:当年同游的十位友人,如今大多不在人世,就连最年轻的孙星衍("君")也已白发苍苍。通过对比"十辈"与"最少",突出时光流逝之快。
全诗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三个层次的情感:
1. 对自然永恒、人生短暂的感慨
2. 对老友的深切怀念
3. 对人生无常的豁达态度
语言特点是用典自然(塞翁失马)、比喻生动(柳树像青眼),将深沉的人生感悟融入寻常景物描写中,读来既有画面感,又引人深思。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