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卿既篆欧公侍郎滁州琅邪山醉翁亭记上石讫思莫能致之滁上因斧官之隙地众材堪栋梁者枝其榱桷构堂于廨舍西偏高三仞植记于中楹若屏然图悠久也因成长句五十六字以诗其名兼寄献欧公侍郎
醉翁亭记醉翁堂,远取琅邪近费乡。
高世雄文刊翠琰,老山孤干负虹梁。
左邻鳌海三神岛,西倚儒宫数仞墙。
虽愧篆工非墨宝,英辞终与借辉光。
高世雄文刊翠琰,老山孤干负虹梁。
左邻鳌海三神岛,西倚儒宫数仞墙。
虽愧篆工非墨宝,英辞终与借辉光。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有人把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刻在石碑上后,想运到滁州醉翁亭原址却做不到,于是就地取材建了座"醉翁堂"来安放碑文的故事。
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理解:
1. 建堂缘由(前四句)
说把《醉翁亭记》刻在漂亮石碑上后,发现运不到滁州那么远,就砍了官府空地上的好木材,在官署西边建了座三仞(约6米)高的堂屋,把碑文像屏风一样立在中央,想让这份文化瑰宝长久保存。
2. 环境描写(中间两句)
形容这座醉翁堂位置很好:东边靠近蓬莱仙岛般的景色(鳌海三神岛是传说仙境),西边挨着儒家学宫的高墙。用仙山和儒学的意象来烘托文化气息。
3. 自谦与致敬(最后两句)
作者谦虚地说自己刻的字不算书法珍品,但能借着欧阳修这篇名作的光辉,让碑文也显得光彩照人。这里既表现了对欧阳修的敬仰,也暗含文化传承的深意。
全诗亮点:
- 用"老山孤干负虹梁"这样生动的比喻,把粗壮木材比作彩虹般优美的房梁
- "英辞终与借辉光"这句,既谦虚又巧妙地表达了文化传承就像借光照明
- 通过建堂故事,展现古人对文化保护的重视
简单说,这就是一首记录保护文化名篇的叙事诗,既写了建堂经过,又表达了对先贤文采的敬仰,最后落脚在文化传承的主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