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船至演平拜建康刘公墓下遂入城假馆梅山堂感涕有作
维舟新历口,步上秣陵阡。
高丘忽嵯峨,宿草迷荒烟。
拜起泪再滴,哀哉不能言。
驱车且复东,借此虚堂眠。
念昔堂中人,经营几何年。
一旦舍之去,千秋不言还。
露井益清渫,风林更修鲜。
思公独不见,涕下如奔川。
感慨西州门,怆悢山阳篇。
晤叹日隐树,悲歌月当轩。
堂堂忠孝心,终古谅弗谖。
尚与吴门子,归来故山巅。
高丘忽嵯峨,宿草迷荒烟。
拜起泪再滴,哀哉不能言。
驱车且复东,借此虚堂眠。
念昔堂中人,经营几何年。
一旦舍之去,千秋不言还。
露井益清渫,风林更修鲜。
思公独不见,涕下如奔川。
感慨西州门,怆悢山阳篇。
晤叹日隐树,悲歌月当轩。
堂堂忠孝心,终古谅弗谖。
尚与吴门子,归来故山巅。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乘船到南京附近,专程去祭拜一位名叫刘公的逝者,随后借住在梅山堂,触景生情写下的一首悼亡诗。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祭拜场景(开头到"哀哉不能言")
作者停船在新历口,步行到南京郊外的墓地。看到突然出现的高耸坟丘和荒烟中模糊的杂草,跪拜时眼泪止不住地流,悲伤得说不出话。这里用"宿草"(隔年草)暗示逝者已故去多年。
2. 借住感怀("驱车且复东"到"涕下如奔川")
作者住进逝者生前经营的梅山堂,看到井水依然清澈,树林更加茂盛,但物是人非。最动人的是"思公独不见,涕下如奔川"这句,把思念比作奔流的河水,形象写出止不住的悲伤。
3. 追思品格(最后八句)
用"西州门"(晋代谢安典故)、"山阳篇"(竹林七贤旧居)两个历史典故,赞美逝者忠孝的品格永远值得铭记。最后以"在月下悲歌"的画面收尾,余韵悠长。
这首诗的动人之处在于:
- 用"宿草""荒烟"等景物自然带出哀伤氛围
- 通过"经营多年的房子还在,人却不在了"的对比强化悲痛
- 把抽象的情感具象化(眼泪如奔流的河水)
- 结尾用月光下的身影留下想象空间
全诗没有直接说"我多伤心",但通过场景描写、今昔对比和历史典故的运用,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作者对逝者的深切怀念和敬重。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