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宗皇帝挽词 其三

在隐推龙德,重明协帝华。
蓼萧均泽及,四海詟威加。
就日心方切,腾天驭已赊。
攀髯不可跂(原作跋,据四库本改),泪目送云霞。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为明朝英宗皇帝写的挽词,主要是赞美英宗皇帝的品德和功绩,表达了对他的哀悼之情。

首句“在隐推龙德”,意思是英宗皇帝在隐居时就已经展现了他卓越的道德品质,就像龙一样强大而尊贵。这里用“龙”来比喻他非凡的品质。

“重明协帝华”继续赞扬英宗的德行,称他与天帝一样光辉,表达了对英宗皇帝高洁品质的高度评价。

“蓼萧均泽及,四海詟威加”描绘了英宗皇帝的恩泽遍布天下。蓼萧是一种植物,这里用来象征他的恩泽如同雨水滋润万物般广泛而深入。四海指全国各个地方,天下的百姓都感到他的威严和正义,感到他的治理带来的安宁。

“就日心方切,腾天驭已赊”表达了英宗皇帝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就像太阳一样温暖和明亮。然而,天上的龙车(象征着英宗皇帝的离去)已经远去,无法再回到人间,暗示英宗皇帝的去世。

最后一句“攀髯不可跂,泪目送云霞”,意思是人们无法再亲近他,只能远望着他的离去,带着深深的悲痛和思念。诗人用“攀髯”(攀握龙身上的胡须)和“泪目”(含泪目送)表达了人们对英宗皇帝的怀念和不舍。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精炼的语言,表达了对英宗皇帝的敬仰和哀悼之情,展现了他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治国的深厚功绩。

文彦博

(1006—1097)汾州介休人,字宽夫。仁宗天圣五年进士。累迁殿中侍御史。庆历七年,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以镇压贝州王则起义,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皇祐三年被劾罢相,出知许、青、永兴等州军。至和二年复相。嘉祐三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国公。神宗朝,反对王安石变法,极论市易损国体,惹民怨,出判大名、河南府。元丰六年以太师致仕。哲宗元祐初,因司马光荐,为平章军国重事。五年,复致仕。历仕四朝,任将相五十年。卒谥忠烈。有《潞公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