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黄昏时分的秋景画面,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刻画,表达了对远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首句“风蒲猎猎战斜阳”中,“风蒲”指的是被风吹动的水草。“猎猎”是形容风吹得水草摇曳的样子,给人一种摇摆不定的感觉。“战斜阳”中的“斜阳”指的是即将落山的太阳,而“战”字在这里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夕阳的余晖与风吹蒲草的状态相结合,给人一种夕阳与自然抗争的画面感。整个句子描绘了夕阳余晖中,风中水草随风摇曳的景象。
第二句“旅雁纷纷未息翔”则进一步扩展了画面,将视角从水草转移到了天空中的鸿雁。诗人用“纷纷”来形容雁群众多,它们并未停歇地飞翔,给人一种迁徙中的忙碌与急切感。这不仅仅是对雁群的动态描写,也象征着诗人自己在外漂泊,无法停歇的旅人状态。
最后两句“翘首南云望吴越,垂天晚色极苍黄”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抬头望着南方的云层,那是他家乡的方向。诗人身处他乡,却依然牵挂家乡的吴越大地,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而“垂天晚色极苍黄”则是对黄昏时分天空景象的描绘,也象征着诗人的心情——虽然身处夕阳西下的时刻,但心中却充满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期待。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巧妙地融入了思乡之情,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淡淡的忧郁与深深的怀念。它不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黄昏景象,更传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使得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体会那份身处异乡、渴望归途的心情。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