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夏夜乘船游江的惬意场景,充满宁静悠远的意境美。
前两句"画舫宜凉夜,沧江酒气清"直接点明时间地点:凉爽的夏夜,装饰精美的游船漂在江上,酒香混着江风格外清新。这里用"宜"字巧妙表达出夏夜泛舟的舒适感。
中间四句用生动的画面展现江上夜景:"星河分棹影"写船桨划破倒映星光的江面;"鸥鹭起歌声"以突然惊飞的水鸟衬托夜的静谧;"海旷天低水"展现开阔的江天景象;"潮平月到城"描写月光随平静的潮水漫到城墙,画面极具动态美。
最后两句"澹山有佳处,遥见蚌珠明"是点睛之笔:远处澹山某处闪着蚌珠般的光亮,可能是渔火或月光,给整幅夜景增添神秘色彩,引人遐想。
全诗像一组电影镜头,从近处的画舫酒香,到中景的惊鸟波光,再到远景的山色珠光,层层推进。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酒气清""鸥鹭歌""蚌珠明"这些鲜活的感官描写,让读者自然感受到他闲适愉悦的心情。最妙的是结尾的"蚌珠明",既写实又充满想象力,让整首诗余韵悠长。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