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竹篇(慰孝子也孝子见物而思亲)

昔见竹,真不俗。
今见竹,今痛哭。
竹色自来无改移,昔日何乐今何悲。
森森绕屋秋更绿,尽是先人手栽玉。
竹未化,人当还,举头见竹犹承欢。
直节空九霄,清风尚千古。
徘徊竹间路,照影月当午。
好奇有客频到门,何况人间父子恩。
君不见孟生笋,湘娥痕。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通过“竹”这一象征物,表达了对已故亲人的深切思念和对孝道的赞美。诗中,竹子的形象贯穿始终,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

诗的开头提到“昔见竹,真不俗”,意味着在过去看到竹子时,觉得它是高雅、宁静的象征,带给人愉悦和安宁。而如今再见到竹子,却是“今痛哭”,因为竹子依旧,亲人已逝,竹子勾起了对逝去亲人的无尽思念。

“竹色自来无改移”一句,强调了竹子的恒常不变,象征着亲人的爱和教诲永远留存。然而,“昔日何乐今何悲”,过去的欢乐如今变成了悲痛,因为再也无法与亲人共享这份宁静与美好。

接下来,诗人提到竹子“森森绕屋秋更绿”,描绘出竹子依旧茂盛,仿佛在守护着家园。竹子是“先人手栽玉”,象征着先辈的辛勤与智慧。尽管亲人已逝,竹子的存在让人感到他们仿佛还在身边,依然在默默守护着后人。

“竹未化,人当还”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深深怀念,仿佛竹子还在,亲人也会归来。而“举头见竹犹承欢”则进一步说明,看到竹子,仿佛能感受到亲人的陪伴和温暖。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赞美竹子的“直节”和“清风”,象征着亲人的正直与高尚品格。这些品质如同竹子一般,永远屹立不倒,影响着一代又代人。诗人在竹间徘徊,月光照亮了他的影子,此刻的孤独与思念溢于言表。

最后,诗人提到了“孟生笋”和“湘娥痕”,这两个典故分别象征着孝道和深情的传说。通过这些典故,诗人强调了亲情的重要性和孝道的崇高。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竹子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对已故亲人的深切怀念和对孝道的赞美。竹子作为一种永恒的象征,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亲情的珍贵与不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