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寄郑助教

海国霜寒断雁飞,五门何处整朝衣。
凤台月色空中白,长乐钟声马上微。
中岁一官仍独冷,西胶三礼似应稀。
杜陵别后襟期少,谁共樽中醉落晖。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中年官员在深秋时节的孤独与失落感,同时表达了对知音难觅的感慨。

前四句用一系列意象勾勒出萧瑟寂寥的秋景:海边的寒霜中孤雁飞过,宫门处官员们整理朝服准备上朝,月光惨白地笼罩着凤台,远处长乐宫的钟声在马上听来微弱不清。这些画面共同营造出寒冷、孤独的氛围。

后四句转向抒情。诗人说自己人到中年仍是个小官,处境冷清,像他这样精通礼制的人似乎越来越少了。这里用"西胶三礼"的典故暗示自己怀才不遇。最后两句最为动人:自从与杜甫那样的知交分别后,能一起把酒言欢、共赏夕阳的人实在太少了。

全诗的魅力在于将外在景物与内心感受完美结合。通过"断雁""霜寒""白月"等意象,诗人把仕途失意、知音难寻的孤独感具象化,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他的心境。最后关于"醉落晖"的感慨尤其打动人心,道出了许多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经历的孤独时刻。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