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十六首 其十四
伏几昏昏,却又是、困人天气。
宁耐着,飞花庭院,落红铺砌。
药鼎声微窗转日,茶烟风软帘垂地。
抱新愁、扶病几登台,无情思。
堤上柳,鹅黄腻,堤下涧,鱼鳞细。
掩映出,芳胜宛转,荷锄人至。
学稼难耕归去图,浮家悔识饥来字。
听饧箫,社鼓一声声,春如是。
宁耐着,飞花庭院,落红铺砌。
药鼎声微窗转日,茶烟风软帘垂地。
抱新愁、扶病几登台,无情思。
堤上柳,鹅黄腻,堤下涧,鱼鳞细。
掩映出,芳胜宛转,荷锄人至。
学稼难耕归去图,浮家悔识饥来字。
听饧箫,社鼓一声声,春如是。
现代解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病中人在暮春时节的愁闷心情,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反衬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
上片写病中困倦的状态。开篇直接点明"昏昏欲睡"的困倦感,用"飞花落红"的暮春景象暗示时光流逝。药炉微响、茶烟轻飘的细节,生动表现了病人百无聊赖的生活状态。最后"抱新愁"三句,点明主人公抱病登高却更添愁绪的心理。
下片转向户外春景描写。用"鹅黄柳""鱼鳞涧"等明快意象,勾勒出生机盎然的田园画面。"荷锄人至"突然插入的农人形象,与病中主人公形成鲜明对比。随后笔锋一转,通过"学稼难耕""浮家悔识"道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结尾用悠扬的箫鼓声作结,在热闹的春景中更显主人公的孤寂。
全词最妙处在于用明媚春景反衬愁绪:窗外越是生机勃勃,越显得病榻之人的凄凉。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让愁绪更加深刻动人。同时通过"荷锄人"的穿插,巧妙表达了知识分子对归隐田园的向往与现实的矛盾心理。
蒋士铨
蒋士铨(1725—1784)清代戏曲家,文学家。字心馀、苕生,号藏园,又号清容居士,晚号定甫。铅山(今属江西)人。乾隆二十二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乾隆二十九年辞官后主持蕺山、崇文、安定三书院讲席。精通戏曲,工诗古文,与袁枚、赵翼合称江右三大家。士铨所著《忠雅堂诗集》存诗二千五百六十九首,存于稿本的未刊诗达数千首,其戏曲创作存《红雪楼九种曲》等四十九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