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饥行
一旱逾两年,一水又三月。雨旸既失时,灾荒遂迭出。
自从入秋来,良田再沦没。堤防岂不严,所苦人力竭。
秋场禾不登,日渐生计拙。比邻八九家,薄暮炊烟绝。
侧耳闻啼饥,伤心难具述。因思良有司,救荒岂无术。
救荒救已荒,所操术已末。要在裕其原,勿使有所缺。
因事课惰勤,尽心及沟洫。催科鞭扑宽,民得食其力。
先事不绸缪,后悔徒操切。琐琐乡里间,贫富相赡恤。
盖藏亦无多,人众不易活。谁指千石囷,聊尔济仓卒。
慨此念哀鸿,浩歌肠内热。天心本仁爱,愿民足衣食。
胡为降鞠凶,荡及万家室。粟贵性命贱,攘夺恐骚屑。
履霜思坚冰,忧怀何时辍。
现代解析
《啼饥行》这首诗描绘了灾荒时期百姓的艰难生活,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首先,诗的开头就点明了灾荒的严重性:连续两年的旱灾,加上三个月的洪水,导致庄稼无法正常生长,灾荒接踵而至。进入秋天后,良田再次被淹没,堤防虽严,但人力已经耗尽,无法应对灾害。秋收无望,百姓的生计日渐艰难。
接着,诗人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展现了灾荒中百姓的苦难。邻居们家家户户到了傍晚都没有炊烟升起,饥饿的哭声此起彼伏,令人心碎。诗人由此想到,那些掌管民生的官员们,难道没有救荒的办法吗?但在他看来,等到灾荒已经发生再去救济,已经是下策了。真正重要的是在灾荒发生之前就做好准备,确保百姓有足够的粮食储备,避免灾荒发生。
诗人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官员们应该督促百姓勤劳耕作,修缮水利设施,减轻赋税,让百姓能够自食其力。如果不提前做好这些准备,等到灾荒发生后再去补救,已经来不及了。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感叹乡里间贫富悬殊,富人虽然有余粮,但也无法救助所有人。百姓的苦难让他感到无比悲痛,他呼吁上天能够怜悯百姓,让他们有足够的衣食。然而,现实却是天灾不断,百姓的生活陷入绝境,粮食价格飞涨,百姓的生命变得贱如草芥,社会动荡不安。
最后,诗人用“履霜思坚冰”表达了对未来的担忧:眼前的苦难已经如此深重,未来的日子可能会更加艰难。他的忧患意识贯穿全诗,表达了对百姓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写灾荒中百姓的苦难,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官员的失职,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的关切和对未来的忧虑。诗人不仅在悲叹眼前的苦难,更在呼吁社会未雨绸缪,提前做好防灾减灾的准备。这种关怀现实、忧国忧民的情怀,正是这首诗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