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山间清幽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首先,诗的开头“游神向太清”,诗人用“游神”来形容自己心灵的自由与超脱,仿佛在太空中遨游,而“太清”则指天空的最高处,象征着纯净与无垠。这句诗传达了诗人追求精神自由、向往高远境界的情感。
接下来,“群峰在其下”,诗人站在高山之巅,俯瞰脚下的群峰,展现了山势的雄伟与壮观。这里的“群峰”不仅指实际的山水景观,也象征着人世间的种种纷扰与杂念。诗人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自己超然物外、不染尘埃的心态。
然后,“自有此山来,谁为长住者”,诗人感叹这座山的永恒与不变,而人却是短暂与无常的。这里的“长住者”暗示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山的存在超越了时间的限制,而人类却不能长久地停留。诗人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以及对自然永恒力量的敬畏。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山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超脱、生命短暂与自然永恒的深刻思考。它引导读者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精神的自由与永恒。
曹学佺
(1573—1646)明福建侯官人,字能始,号石仓。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至广西右参议。天启间,梃击狱兴,学佺所著《野史纪略》直书本末,六年,以私撰野史,淆乱国章罪,被削职为民。崇祯初,起广西副使,力辞不就。家居二十年,潜心著书。南明隆武帝立,乃破家起义,官至礼部尚书。清兵入闽,入山自缢死。有《石仓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