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门四章(二○一一)

都门之墠,茹藘在阪。
其景则迩,其灵则远。(一章)
都门之坫,茅蒐如艳。
朱墙可圬,赤旆可染。(二章)
都门之寺,金台玼玼。
委佗在公,中冓有耻。(三章)
都门之崒,可以蔽日。
岂不尔思,畏此百辟。(四章)

现代解析

这首《都门四章》用四幅画面展现了都城(北京)的复杂面貌,既有表面的繁华,也暗藏深层的隐忧。

第一章:近在眼前,远在天边
写都城门外的山坡上长满茜草(茹藘),看似触手可及的景色(比如宫墙),但真正的精神内核("灵")却遥不可及。暗示都城虽然物质繁华,但缺乏让人心灵共鸣的力量。

第二章:红色迷城
聚焦都城的红色元素:宫墙朱红如新刷的油漆,旗帜鲜红似染。用"茅蒐"(茜草,可作染料)比喻这种红色既艳丽又带着人工痕迹,暗示繁华表象下可能隐藏着刻意营造的假象。

第三章:金玉其外
描写寺庙金台闪耀夺目,但官员们("公")在其中逶迤(委佗)而行,内室("中冓")却藏着不可告人的丑事。直接批判表面光鲜的体制内存在腐败现象。

第四章:高墙阴影
用都城门楼高耸入云(崒)挡住阳光的意象,表达虽然思念故土或初心("岂不尔思"),却畏惧权贵("百辟")而不敢直言。反映知识分子在权力面前的压抑感。

全诗通过"红色"和"高大"的视觉符号,层层剥开都城华美外衣下的真实:看似辉煌,实则精神空洞;看似庄严,实则藏污纳垢;看似强大,实则让人窒息。每章结尾的"远""染""耻""畏"四个字,像四把钥匙,逐一打开了对权力中心的批判性思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