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月怀超然故台
中宵雨声歇,好月满我屋。
开门四无人,老树立于独。
巡檐不成寐,送影过墙竹。
赏弄情未央,矮屋碍远目(原作日,据四库本改)。
故山有层台,千里旷游瞩。
主人三年别,坐使万瓦覆。
鹏程本逍遥,蚁穴自羁束。
乾坤有兴废,岂必善者福。
是身且非我,而况土与木。
但听雍门弹,勿效孟尝哭。
开门四无人,老树立于独。
巡檐不成寐,送影过墙竹。
赏弄情未央,矮屋碍远目(原作日,据四库本改)。
故山有层台,千里旷游瞩。
主人三年别,坐使万瓦覆。
鹏程本逍遥,蚁穴自羁束。
乾坤有兴废,岂必善者福。
是身且非我,而况土与木。
但听雍门弹,勿效孟尝哭。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深夜雨后赏月时的孤独感怀,同时表达了对人生际遇的豁达态度。
前八句像一组电影镜头:半夜雨停后,月光洒满房间,诗人推开门发现四下无人,只有一棵老树孤独矗立。他沿着屋檐徘徊无法入睡,看着月光把竹影投在墙上。虽然想尽情赏月,但低矮的屋檐挡住了远眺的视线。这些画面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
中间六句转入回忆和思考:故乡有座高台,本可以极目千里,但主人(可能指诗人自己)离开三年后,想必已荒废倒塌。这里用"鹏程"(大鹏展翅)比喻人生理想本该自由,但现实中人却常被"蚁穴"(琐事)束缚。诗人悟出:世间万物都有兴衰,好人未必总有福气。
最后四句是全诗精华:诗人认为连身体都不完全属于自己,何况是土木建筑(指故台)呢?他建议像听雍门周弹琴(典故:战国音乐家弹琴使人悟生死)那样坦然面对得失,不要像孟尝君(战国贵族,失势时门客散去)那样为失去权势哭泣。这展现了超脱物欲、看淡得失的智慧。
全诗从月夜独处的小场景,联想到人生起伏的大命题,最后以豁达心态作结,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修养境界。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承认命运无常,却依然保持精神自由的从容态度。
罗公升
罗公升,字时翁,一字沧洲,永丰(今属江西)人。宋末以军功授本县尉。大父开礼从文天祥勤王,兵败被执,不食死。宋亡,倾资北游燕、赵,与宋宗室赵孟荣等图恢复,不果。回乡隐居以终。有《无名集》、《还山稿》、《抗尘集》、《痴业集》、《北行卷》等,后人合为《沧洲集》五卷。事见本集附录刘辰翁《宋贞士罗沧洲先生诗叙》,清同治《永丰县志》卷二四有传。罗公升诗,以清金氏文瑞楼钞《宋人小集六十八种·宋贞士罗沧洲先生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宋百家诗存·沧洲集》(简称四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