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夏日游览灵瑞寺的体验,充满了对自然美景和超脱尘世的向往。
开头两句"鹤石孤峰转,龙宫古道斜"用生动的比喻勾勒出山寺的独特景观:像仙鹤般的石头、孤独的山峰蜿蜒盘旋,通往寺庙的古道如同通向龙宫般神秘曲折。这里用"鹤"和"龙"这些带有仙气的意象,暗示这不是普通的地方。
三四句"如何在人境,别自有仙家"表达了诗人的惊叹:明明是在人间,却仿佛来到了仙境。这种反差感突出了灵瑞寺超凡脱俗的气质。
"流水仙梯近,归云觉路赊"继续描写环境:清澈的溪水像通往仙境的阶梯近在眼前,而飘动的云彩又让归途显得遥远。这两句通过空间感的对比,营造出亦真亦幻的氛围。
最后两句"胜游须永日,何必在生涯"是诗人的感悟:这样美好的游览值得花上一整天时间,人生何必总是忙于俗务呢?表达了暂时放下尘世烦恼、享受自然之美的豁达心态。
整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生动的比喻把普通景物写出仙气
2. 通过空间转换营造出虚实相生的意境
3. 最后点出"放下俗务、享受当下"的生活智慧
4. 语言清新自然,读来如同跟着诗人一起游山玩水
诗人没有直接说寺庙多美,而是通过行走其间的感受,让读者自己体会那种超然物外的愉悦。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