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馀自海昏见予于九江欲行为赋此诗

昔我初识君,乃在浔阳城。却数已十年,此地还见君。

积雨楚水高,落日淮山明。我病不举酒,何以娱佳宾。

我行不可留,明复与君别。悠悠千里情,还当付明月。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朋友黄子馀在九江重逢的情景,以及他们间的深厚情谊。我们可以把它拆解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初识与重逢


诗的开头“昔我初识君,乃在浔阳城。却数已十年,此地还见君。”讲述了诗人与黄子馀的初次相遇是在浔阳城,如今时隔十年,两人又在九江相见。十年的时间跨度,让这次重逢更加珍贵。

自然景象


接下来,“积雨楚水高,落日淮山明。”描写了当时的自然景象。连绵的雨使楚水高涨,夕阳西下,淮山明亮,这样的景色既描绘了当时的自然风光,也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郁的氛围。

个人情感


“我病不举酒,何以娱佳宾。”表达了诗人因身体不适无法饮酒,无法用酒来款待朋友的遗憾。这不仅是对身体状态的描述,也是对友情的一种珍惜。

情谊与分别


“我行不可留,明复与君别。”这句意味着诗人即将离开,两人将再次分别。“悠悠千里情,还当付明月。”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与不舍,希望像明月一样,能够跨越千里,寄托他们的深情厚谊。

总结


整首诗通过时间和自然景象的描写,抒发了诗人与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虽然有分别在即的伤感,但诗人相信,他们的友谊可以跨越时空,就像明月一样,永远明亮。

张孝祥

张孝祥(1132年-1169年),字安国,号于湖居士,汉族,简州(今属四川)人,生于明州鄞县。宋朝词人。著有《于湖集》40卷、《于湖词》1卷。其才思敏捷,词豪放爽朗,风格与苏轼相近,孝祥“尝慕东坡,每作为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如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