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登城春望》这首诗词描绘了春天登高望远所见的美景,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感叹。
首句“物外山川近”意思是说,站在高处,远处的山川仿佛就在眼前,给人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这里的“物外”可以理解为超越日常生活的琐碎,进入一种更广阔、更纯粹的视野。
第二句“晴初景霭新”描绘了雨后初晴的景象,空气清新,景色明亮。这里的“景霭”指的是景色中的薄雾或轻烟,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
第三句“芳郊花柳遍”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景象,郊外的花和柳树到处都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里的“芳郊”指的是芬芳的郊外,给人一种美好的联想。
最后一句“何处不宜春”总结全诗,表达了春天无处不在的美好,无论在哪里,都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这里的“不宜春”可以理解为不适合春天,但实际上是在强调春天的普遍性和美好。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生机。通过登高望远,诗人不仅看到了远处的山川,还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这种感受是超越日常生活的,让人心灵得到净化。
王勃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