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雨中怀瓢所》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雨中的孤独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的开头,作者描绘了一个被连绵雨水包围的幽静场景,他独自一人,住在空荡的斋舍里,感到非常孤单。这种环境让他不禁想起了博陵子,一个隐士,过着简朴的生活,只用一只瓢作为生活用具。博陵子在深山涧水中洗脚,在遥远的七岩间行走歌唱,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
接下来,作者对比了博陵子的隐居生活和自己在城市中的生活。他感到困惑,为什么自己身处繁华的城市,却感到周围充满了喧嚣和尘土,内心无法平静。他观察到,蕙草一天天枯萎,松花也渐渐凋零,这些自然景象似乎在暗示着时间流逝和美好事物的消逝。
最后,作者表达了对博陵子的深深思念,但这种思念无法通过见面来实现,只能在梦中见到寒江的潮水,仿佛在梦中与博陵子相遇。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通过对比隐居生活与城市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简单、宁静生活的渴望,以及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无奈。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和情感变化,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