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高陵塔时的所见所感,既有壮阔的自然景象,也有对现实的忧虑和感慨。
首联“荒寺浮屠接太空,登临平步袭天风”写的是高塔高耸入云,登上塔顶仿佛能平步青云,迎面吹来强劲的天风。这里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塔的高耸和登高时的开阔感。
颔联“南山可望连秦塞,渭水东流绕汉宫”是远眺之景:向南能看到终南山连绵至边塞,渭河水向东流淌,环绕着汉代宫殿遗址。这两句通过地理景观的描写,把空间拉得很开,既有横向的山脉延伸,也有纵向的河流走向,展现出一幅宏大的历史地理画卷。
颈联“百里疮痍何日起,五渠湮淤几时通”笔锋一转,从壮丽景色转到对现实的忧虑:方圆百里民生凋敝的景象何时能改善?淤塞的灌溉渠道什么时候能重新疏通?这里“疮痍”比喻民生困苦,“湮淤”暗指社会治理的滞碍。
尾联“古今凭吊多慷慨,骚首声闻达帝聪”是感慨:古往今来登高怀古的人总是充满激愤,但愿我们这些挠头叹息的声音能上达天听。这里的“帝聪”既指上天,也暗指当朝统治者,表达了诗人希望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的愿望。
全诗的艺术特色在于:
1. 空间感强烈,从高塔到远山再到河流,视野由近及远,层次分明。
2. 对比手法明显,前四句的壮阔景象与后四句的民生疾苦形成强烈反差。
3. 借景抒情,通过地理景观的描写,自然过渡到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4. 用典自然,“秦塞”“汉宫”等历史意象的运用,增添了历史厚重感。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既展现了壮美的山河,又表达了深切的忧国忧民之情,写景与抒情、历史与现实完美结合,能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开阔的胸襟和深沉的社会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