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九日皇太子睿赐初白庵扁额恭纪十六韵
地近瞻储圣,天高鉴积诚。
三光开睿笔,四海识庵名。
夙昔栖禅志,今来恋阙情。
青云垂欲上,白发正初生。
有作皆邀赏,非才窃自惊。
蓬茅沾雨润,葵藿向阳倾。
感激桑榆晚,驱驰岁月更。
去家无累遣,下直有僧迎。
往往誇侪辈,时时话宠荣。
一瓢蟠木瘿(松瘿瓢),三秀紫芝茎。
匣许香楠贮(赐带数珠),盂教净水盛(颇黎水盂)。
白卮传汉玉,绿砚琢洮琼。
是物皆堪供(以上六种皆两宫前后赐物),何年筑始成。
虽蒙颁扁额,未敢计柴荆。
虮虱微生贱,龙蛇尺幅盈。
万钧馀腕力,恩重倍难擎。
三光开睿笔,四海识庵名。
夙昔栖禅志,今来恋阙情。
青云垂欲上,白发正初生。
有作皆邀赏,非才窃自惊。
蓬茅沾雨润,葵藿向阳倾。
感激桑榆晚,驱驰岁月更。
去家无累遣,下直有僧迎。
往往誇侪辈,时时话宠荣。
一瓢蟠木瘿(松瘿瓢),三秀紫芝茎。
匣许香楠贮(赐带数珠),盂教净水盛(颇黎水盂)。
白卮传汉玉,绿砚琢洮琼。
是物皆堪供(以上六种皆两宫前后赐物),何年筑始成。
虽蒙颁扁额,未敢计柴荆。
虮虱微生贱,龙蛇尺幅盈。
万钧馀腕力,恩重倍难擎。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朝诗人查慎行为了感谢皇太子赐给他"初白庵"匾额而写的。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核心情感:
诗人用"蓬草沾雨""葵花向阳"的比喻,表达自己像小草得到雨露、向日葵追随太阳一样,对皇太子恩赐的感激之情。特别是"桑榆晚"这个说法(指晚年时光),透露出诗人年纪已大却仍受重用的感动。
2. 描写技巧:
诗中详细列举了收到的各种赏赐:瘿木瓢、紫灵芝、香木匣、玻璃水盂、白玉杯、绿砚台。这种"开箱式"的描写既展示了皇家的贵重礼物,又暗示了诗人受宠若惊的心情。
3. 矛盾心理:
诗人一方面为受宠若惊("非才窃自惊"),一方面又担心自己能力不足。最后用"虮虱"(小虫子)自比,说皇太子的墨宝像"龙蛇"般气势磅礴,自己手腕无力难以承受这份重托,这种夸张对比特别生动。
4. 生活细节:
诗中提到下班后("下直")有僧人迎接,平时常向同辈炫耀恩宠,这些生活化的描写让严肃的感恩诗有了人情味,也反映了当时文人获得皇家赏识后的真实心态。
全诗通过具体物品、生活场景和巧妙比喻,把对皇恩的感激写得既庄重又亲切,既有受宠若惊的惶恐,又有文人得到认可后的自豪感。最精彩的是结尾处"小虫托巨龙"的比喻,把皇权威严与个人渺小的对比表现得淋漓尽致。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