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看似简单,却藏着对现实和人性的深刻观察。
前两句直接点出矛盾:一个被称为"孝子"的人,却在忙着求官。诗人用"何"字(为什么)表达困惑——既然以孝闻名,为何还要追逐权势?这里暗含讽刺:有些人表面孝顺,实则更看重功名。
后两句转向自嘲:江门的老诗人(可能指作者自己)竟然写不出诗来送别。表面是谦虚,实则暗指这种行为不值得写诗赞美,甚至带着无奈——对这种现象,诗人已经无话可说。
全诗亮点在于:
1. 用对比制造冲突:孝子本该重亲情,却去求官,形成强烈反差。
2. 留白引发思考:不直接批评,而是用"无诗"含蓄表达态度,让读者自己品味。
3. 接地气的讽刺:像朋友聊天般点破世态,说中了许多人"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现实。
本质上,这首诗在提醒我们:真正的孝顺不在名声,而在真心;追逐外在光环时,别丢了本心。
庄昶
庄昶(1437~1499)明代官员、学者。字孔暘,一作孔阳、孔抃,号木斋,晚号活水翁,学者称定山先生,汉族,江浦孝义(今江苏南京浦口区东门镇)人。成化二年进士,历翰林检讨。因反对朝庭灯彩焰火铺张浪费,不愿进诗献赋粉饰太平,与章懋、黄仲昭同谪,人称翰林四谏。被贬桂阳州判官,寻改南京行人司副。以忧归,卜居定山二十余年。弘治间,起为南京吏部郎中。罢归卒,追谥文节。昶诗仿击壤集之体。撰有《庄定山集》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