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初春夜晚的所见所感,充满闲适与淡淡的忧愁。
前两句写初春景象:冰雪随着春天到来渐渐消融,云雾缭绕的山景让人诗兴大发。这里用"冰雪"和"云山"的对比,暗示冬天过去、生机萌动的季节变化。
中间四句写夜晚独处的情景:诗人低声吟诗却因独处而忧愁,独自站在河边看斜挂的银河。远处传来急促的社鼓声(古代祭祀活动),各处都能听到樵夫(砍柴人)的歌声。这些声音反衬出诗人的孤独,热闹的民间活动与他独自赏景形成对比。
最后两句最有意思:诗人叫仆人打扫月光下的亭子,明明不打算喝酒,却对着明亮的月光不知如何是好。这种矛盾心理很生动——他被美景打动,想有所行动(喝酒赏月),但最终只能无奈地站着欣赏。
全诗妙在把普通春夜景致写得细腻动人,既有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冰雪消融),又有独处时的微妙心理(从忧愁到无奈)。诗人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小立"、"微吟"、"呼僮"这些细小动作,让读者感受到他那种闲适又略带寂寞的心境。
孙觌
孙觌dí(1081~1169)字仲益,号鸿庆居士,常州晋陵(今江苏武进)人。孝宗乾道五年卒,年八十九(《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孙觌为人依违无操,早年附汪伯彦、黄潜善,诋李纲,后复阿谀万俟卨,谤毁岳飞,《宋史》无传。孙觌善属文,尤长四六。著有《鸿庆居士集》、《内简尺犊》传世。